在效率至上的時代,我選擇留一塊空白
- Kate Hsiao
- 8月11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9月9日
世界教我們往前衝、往上爬,要變得更有效率。但當我們真的變得更快、更好,然後呢? 或許,為自己留一塊不被定義的空白,才是我們最需要的。
最近 GPT-5 上線,引發了一波意料之外的反彈。很多用戶說,它雖然回應得更精準、更完美,但少了情感溫度,變得「很聰明,卻沒有靈魂」。
老實說,我自己也很有同感。跟它對話時,總覺得我在和一個超級理工男聊天,原本那個充滿創意、有趣、甚至偶爾會蹦出讓人會心一笑小巧思的 GPT,好像不見了,變成純粹的工具人。
這件事讓我想到,我們其實一直活在一個極度追求效率和產值的時代。不只是 AI 要效率,人也要快。只是當我們真的變得更快、更好,然後呢?真的有比較快樂嗎?
或許,當我們在驚嘆 AI 的同時,卻也發現自己更渴望那些有點瑕疵、有溫度的情感。這不禁讓我思考,當我們極力追求效率與完美時,是不是也正在失去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?

無止境的「還不夠」魔咒
這一陣子,我常在思考「效率」到底帶給了我們什麼。整個社會對效率的渴望無所不在,每個人都說要更快、更好。我知道效率與成長確實重要,也能創造更多選擇,但…我們真的會因此感到比較滿足嗎?
無論在公司、網路上,甚至人際關係裡,大家總是在追問:「怎樣可以更迅速?怎樣能更好?」
這些思考讓我非常疲憊。我發現自己也越來越難適應這種「永遠不夠、永遠要更好」的無止境加速人生。我感覺很多時候,大家在追求效率的背後,其實不是單純要變快變好,而是一種很深的,「怕自己不夠好」的焦慮,因為我自己也很常困在這種內耗裡。
被「有用」綁架的人生
最近老闆的一段話,讓我更加深思這個問題。大意是說:「工作做不完是常態,時間也從來不夠用。但也因此,我們更需要學會留下一些空間,好好思考怎麼讓自己做得更快、更好。」
這句話表面聽起來很合理,但我心裡其實有點卡住。我理解老闆的商業壓力,如果是我,可能也會這樣期待團隊。
我也同意需要「留空」去調整節奏,但心裡會忍不住問:「到底要多快?要多厲害才算夠好?」
當資本主義把「更快更好」當成美德時,卻很少人會停下來問:「為什麼我要追求效率?達到了之後,真的會比較快樂嗎?」
這社會的節奏太快,大家都在搶時間、搶被認可的資格。每個人都在迫使你成長、改變、逼你要變得更好。甚至連休息、放空、生活,都必須「有意義」,不然就好像是不夠努力、不值得被愛。
我開始懷疑,所謂的「更快更好」,背後常常隱含一種不信任:不信任自己夠好,不信任這個世界會等你。我越來越覺得,真正讓人心累的,其實不是工作本身,而是那種永遠「不夠好」的氛圍。
當休息都要有意義,連無聊和興趣都得包裝成成長,人的價值彷彿只剩下產值與KPI。久而久之,連生活裡那些沒辦法數字化的感受,也變得不真實了。

找回人生的「非效率」價值
但老實說,人類社會本來就不是靠「有用」和「效率」活著的啊!我們靠故事、靠夢想、靠迷糊、靠那些說不清的時刻活著。如果世界只剩效率和意義,那很快就會枯竭了吧。
我不禁也開始思考:除了效率和不斷地追求之外,我們的人生裡,還有什麼價值是值得被看見的?
「想變得更好」跟「接受當下的自己」,這兩件事一定是對立的嗎?
我想它們其實可以並存,只是我還沒找到那個舒服的中間點。
但越想越深,我發現自己陷入了另一個陷阱。我開始思考,是不是我也不自覺,把自己放在了「受害者」的位置?
覺得被體制壓榨、沒辦法主動選擇。可是當我誠實面對自己時,我忽然意識到,有件事還沒被我放下:「我還是想要有選擇。」我沒辦法臣服在這種狀態下。我不是完全麻木、也不是沒有希望,只是還在和現實拉扯中。
留一塊空白,保護那個還沒放棄的自己
坦白說,我現在的生活還沒完全變成我想要的樣子,收入也還沒到我理想的那個位置。這是現實,但我也還沒放棄「有選擇」的渴望。不是我不想變好,只是覺得那種一直努力、一直逼自己前進的方式,好像不太適合我了。
但我也沒想放棄,我只是覺得,我需要點空間。我不想再讓每分每秒都必須有意義,不想再配合別人的成長進度,不想再為了看起來沒在努力而內疚。我不用馬上變得多厲害,微調也算是我的主動。
在這個所有人都急著定義你的社會裡,我想留一塊空白,做自己還能慢慢探索、慢慢長大的地方。也許現在還沒有答案,不管別人有沒有懂,至少我還在練習「理解自己」。
如果現在真的什麼都不想動,此刻我只想靜下來問自己:「是什麼讓我還想找答案?」
也許,這個拉扯本身,就是我還沒放棄的證據吧。只要我還有在思考,還有情緒,還有選擇的渴望,哪怕我現在感覺很廢,那也是我想保護的那個還沒放棄的自己。
延伸閱讀推薦:
如果你也想用新的語言和信念說自己的故事,這篇人生劇本練習會是個好開始。動筆寫下「未來的自己」,顯化的力量,會在那一刻慢慢展開:
有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只是太久沒靜下來問問自己:
我們以為自己在看世界,但會不會只是看見了「自己腦袋的版本」?我在這篇文章,用 AI 模型的比喻,聊聊「投射」的概念。



留言